top of page

Event Recap | What if we pretend the term Web3 never existed?

Updated: Apr 18, 2023

3/21,《感野》舉辦了一場名為「如果我們假裝 Web3 一詞從未存在,這個世界會怎麼樣?」的線上工作坊,由 JPG Space 聯合創辦人瑪麗亞・保拉(María Paula)主講。瑪麗亞在講座中強調了 Web3 的核心價值以及保護隱私權的重要性,同時分享了 JPG Space 成立的宗旨與使命。


開場的自我介紹中,瑪麗亞提到自己來自於阿根廷,阿根廷是世界上通膨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根據 2023 年 3 月 BBC 的報導,阿根廷於 2 月份的通貨膨脹率達到了 102.5%。多年來,阿根廷一直處於經濟困難中,許多人生活在貧困中,抗議和銀行擠兌似乎已成為民眾的日常。此外,阿根廷副總統克里斯蒂娜因 10 億美元的貪污案被判處六年徒刑,也讓阿根廷民眾對政府感到失望和不信任。


來到柏林後,正值 Web3 的起步階段,瑪麗亞便投入其中,於 2018 年與柏林及周邊地區的加密貨幣與區塊鏈社群共同創辦了「去中心化部門」(Department of Decentralization)。DoD 和其社群 ETHBerlin 至今仍非常活躍,他們舉辦各種黑客松、工作坊,並執行教育培育計畫,旨在提高人們對去中心化和開源軟件的認識。


圖:Department of Decentralization 的標誌



駭客工程師(The Hacker engineer)


在提到瑪麗亞創辦的 JPG Space 之前,瑪麗亞分享了關於「Hacker-engineers」的概念。傳統的政治經濟學家通常將政策制定者、監管者、經濟學家和顧問視為經濟體的創造者。但在分散式數位網路經濟中,扮演要角的是「駭客工程師」,他們活耀於新興的加密經濟、區塊鏈和其他分散式帳本技術領域中。以下是一些過往的例子:


1993 年 3 月 9 日,Eric Hughes 發佈了《加密龐克宣言》(A Cypherpunk's Manifesto),該文首次使用了「cypherpunk」一詞來指稱任何主張使用加密技術手段來捍衛個人隱私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人。他在《宣言》中聲明「隱私」是有選擇性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權力,人們應該透過匿名交易系統來保護個人隱私。


圖:1993 年《WIRED》(連線) 雜誌 5月/6月號的封面人物為 CypherPunks(加密龐克)


2008 年,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發表了一篇論文,標題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該論文介紹了一種名為「比特幣」的電子貨幣以及其相關的演算法。


該論文將電子貨幣的交易行為,定義為由數位簽章串連而成的鏈。每位擁有者透過數位簽署前次交易的雜湊值以及下一位擁有者的公鑰,並將它們加在貨幣的末端傳遞給下一位擁有者。而整個電子貨幣系統就是由這些鏈所組成的。


圖:電子貨幣系統的本質就是一連串數位簽章形成的鏈


上述的「駭客工程師」們致力於去中心化,他們試圖重新建構數位經濟的基礎建設,並將之作為面對網路監控的「顛覆性」回應。


瑪麗亞引用 Gavin Wood(Web3 詞彙的發明者)的話說明,Web 3.0 所代表的是「後斯諾登時代」的全新網路模式,它必須提供更具隱私和安全性的互動方式。「隱私」是人權的一部分,保護隱私以維護個人安全也同樣是人權的一部分。「保護隱私」是 Web3 核心網路的重要原則之一。如果你在 Web3 的應用上發現有人不關心隱私、不在乎去中心化,那麼他們就不是在建構 Web3,他們只是在打著 Web3 的名號進行營銷。


瑪麗亞提供了一個近代的案例 - 加泰隆尼亞獨立運動。


2017 年 6 月 27 日,加泰隆尼亞總統卡萊斯·普吉德蒙(Carles Puigdemont)宣布將於 2017 年 10 月 1 日在加泰隆尼亞舉行獨立公投。西班牙政府立即作出反應,指責公投行為犯了「違憲和違背民主的暴行」,並警告停止公投。西班牙警方甚至突擊搜查了多個加泰隆尼亞政府辦公室,逮捕了多名政府部門官員。


而在網路世界中,一場封鎖與反封鎖的攻防大戰也在上演著。西班牙政府下令沒收加泰隆尼亞官方公投網站(referendum.cat),並且命令電信商阻止用戶訪問 referendum.es、ref1oct.eu 等鏡像網站,甚至關閉任何發布投票信息的 .cat 網域站台。此舉引起互聯網協會等組織的強烈批評。


後來加泰隆尼亞將新的 ref1oct.eu 託管在另一個國家(盧森堡)以避免審查。總理卡萊斯·普吉德蒙甚至在推特上告知民眾如何透過代理伺服器(proxy)存取公投網站。


圖:卡萊斯·普吉德蒙分享代理地址的推文「沒有人能阻止潮流。繼續前進!#1Oct」


為了抵制西班牙的 ISP 業者阻擋新網站的存取,公投網站的原始碼隨即在 Github 上發布。駭客隨後選擇了數十個新網域來創建新的鏡像網站,例如 referendum.party、referendum.fun、referendum.ninja 和 referendum.love。駭客和警察之間的躲貓貓遊戲不斷上演,根據網路干擾開放測量計劃(OONI)的數據,自 2017 年 9 月 25 日起,有超過 25 個網站被西班牙政府封鎖。



為了避免西班牙政府在郵務攔截任何投票相關的郵件,加泰隆尼亞政府推出了網站 OnVotar(在哪裡投票),選民可以輸入他們的出生日期、身份證號碼和郵遞區號來檢索他們指定的投票站。為了保護人口普查資料庫不被查封,開發人員使用 IPFS(星際檔案系統),既使網站的所有流量都被阻斷,選民也可以下載 IPFS 客戶端來訪問副本內容。另外,存儲在 IPFS 中的內容可以被公開訪問,但人口普查資料庫必須受到隱私權法的保護。解決的方式就是儲存選民輸入資料的密文(encrypted summary)。


與任何當代政治運動一樣,「管制訊息」永遠是當權者監控人民的最佳手段,FireChat、Tor、Signal 等軟體所提供的解決方案也在當時被用來應付這些威脅。


圖:加泰隆尼亞公投的過程中使用的工具與技術


由加泰隆尼亞獨立公投的例子可以發現,分散式網路以及加密技術對公民政治運動的重要性。瑪麗亞表示,從這個案例可以知道,言論審查和網路監控不只會發生在中國和美國,我們所有人都可能在任何地方經歷著審查和監控。


在提到為何加密貨幣如此重要時,瑪麗亞表示,根據萬事達(Mastercard)在去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拉丁美洲有 51% 的消費者曾經進行過加密貨幣的交易。尤其在阿根廷這樣通膨嚴重的國家,許多阿根廷人將加密貨幣作為逃避披索(阿根廷貨幣 ARS)的一種方式。根據 Morning Consult 的調查,大約三分之一的阿根廷人表示他們每月至少買賣一次加密貨幣,這比例是美國人的兩倍。一些人甚至將所有積蓄都保存在加密貨幣中。


圖: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地鐵站內,一則廣告寫著:「擊敗通貨膨脹,購買比特幣」


瑪麗亞表示,知道這個消息時,她感到驚訝,也同時感到高興。虛擬貨幣和區塊鏈可視為特定產業的替代品,當社會某些體系崩壞時,社會就必須找到適合的替代品。雖然自己目前在德國不需要擔心這件事情,但她很高興看到家鄉的人民找到新的方式保護自己。



當然,一切都可能適得其反...


瑪麗亞舉的例子是「無聊猿」(Bored Ape Yacht Club)。她認為這類型的 NFT 計畫,都是被一些有聲亮的明星刻意炒作出來的。瑪麗亞認為這些炒作行為會讓人們忘記我們為何需要 Web3、區塊鏈技術的初衷。當然,NFT 上還是有許多很棒的藝術品,NFT 也可以協助文化的推廣和保存。她仍然相信 Web3 應該有更多種可能,不應該只是被明星拿來做自我行銷使用。




捍衛 NFT


瑪麗亞表示,你可以輕易地在網路上找到使用虛擬貨幣進行交易的教學,但對她來說,用區塊鏈這項技術來鑄造貨幣是最不有趣的事情。區塊鏈比 NFT 和元宇宙範圍大得多。區塊鏈能夠打造去中心化的基礎設施、保護你的資料、讓你重新控制你的財務、甚至替你代管資產,這一切都與系統有關、與基礎建設有關,而與貨幣毫無關係。


事實上,NFT 的基礎建設一直飽受批評。雖然聽起來非常諷刺,但目前的市場其實是很中心化的,一些市場(例如 Opensea)被封閉的源頭所把持,導致瓶頸問題產生。鑄造於早期基礎建設的 NFT 存在遺失風險,並且它們都必須仰賴受限制的平台(例如 SuperRare)來鑄造藝術品。持有大量 NFT 的「bag holders」控制著話語權和藝術品的評鑑標準,擁有權和交易量儼然成為衡量藝術品價值的主要指標。


社群是在加密經濟中非常重要的存在,但目前主流的社群都被特定的男性所主導,他們控制著誰可以加入這個社群,誰的作品可以被展示。對於 NFT 未來的想像,他們的評論也非常短淺,對他們來說 NFT 只是一些能夠收益的圖像。如果你在那些平台上搜尋 NFT,你很容易看到那些由工作室以程式碼大量製造出來的劣質圖像,一些小眾的作品根本無法被看見與推廣。


瑪麗亞認為,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應當使用去中心化和無需許可(Permissionless)的平台(例如 Zora),並且使用能夠讓藝術家自主建立合約、不受限制地發布作品的平台(例如 Manifold、Foundation)。最後,我們應該發展「策展協議」和「眾籌博物館」機制(例如 JPG、MOCA)。


瑪麗亞表示,這也是她更寧願創造一個小眾社群的原因,目前她們的 Discord 用戶約有 30 人,他們會聚集在 JPG 的 Discord 上討論文化議題、藝術的本質和作品,甚至會討論法律議題,但從未看到關於價格的討論。



線上展覽、藝術保存與典藏


回到 JPG space 真正做的事情 - 策展與藝術品典藏。瑪麗亞提到 1993 年,伊娃·格魯賓格 (Eva Grubinger) 的作品《C@C 計算機輔助策展》(C@C Computer Aided Curating, 1993)。當時 22 歲的伊娃,與電腦技客湯瑪斯·科爾曼(Thomax Kaulmann)一起製作了名為「C@C - Computer Aided Curating」的實驗性原型,旨在關注當代藝術的生產、展示、文獻記錄和分配。


C@C 計畫的核心是一個被稱為「C@C 導航器」(C@C-Navigator)的介面,它是一個樹狀結構,可以讓訪客透過簡單的按鈕點擊進行導航。每個分支都會導向另一位藝術家。透過這種方式,用戶能夠體驗到藝術家的社交網路。C@C 的其他功能包括「公開討論區」(Public Discussion Area)和所謂的「商務專區」(Business Class)。訪客可以直接對每個作品進行評論、參與正在進行的討論、甚至與藝術家聯繫並購買作品。


圖:C@C – Computer Aided Curating, 1993 - 95 網頁畫面


從現在的技術觀點來看當時 C@C 的網站(上圖)。那些技術詞彙就是網站的「選單、網站地圖」規劃,以及留言功能、討論區、電子商務,這些在現在看來並沒什麼了不起。但請注意 C@C 發表的時間是 1993 年,而堤姆·柏納李(Tim Berners-Lee)的全球資訊網在 1991 年 8 月才正式向公眾開放。當時並沒有 PHP 這樣的程式語言,更別說什麼 Web 應用框架(web framework)了。C@C 絕對是網際網路誕生後最早嘗試使用軟體策展、製作、展示和測試商業潛力的前衛開拓者。


瑪麗亞表示,時間回到現代,事實上我們並未發明新的技術,只是將前輩們的技術脈絡化,並重新放回現代的社會中。當時 C@C 所處的時代並未有完善的網路基礎建設,因此 C@C 並未繼續發展下去,但 C@C 對策展方式和藝術保存的嘗試的確讓人深受啟發。


談到如何呈現資訊、組織資訊,瑪麗亞提了 Reddit 的案例。Reddit 是一個新聞網站(或者說是一個電子佈告欄系統, BBS)。Reddit 的使用者可以對這些貼文進行投票,結果將被用來進行排名和決定它在首頁或子頁的位置。執行這些管理機制的,是社群裡的每一位成員,並非由指派或票選產生的管理員來監管內容。Reddit 的使用者像維基百科編輯者一樣,透過自我組織、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方式來創造與管理內容,並且由社群來決定內容的方向和品質。


圖:Reddit 的貼文排名機制


瑪麗亞提到的另一個例子是 Rhizome。Rhizome 由紐約藝術家馬克·特里比(Mark Tribe)於 1996 年成立,Rhizome 致力於保護網路藝術。他們甚至嘗試修復那些古老的藝術作品,例如不再被網頁瀏覽器支援的 flash 程式,或那些必須運作於古早作業系統的應用程式。Rhizome 不僅嘗試保存藝術作品,也試圖保存藝術社群。例如,Tumblr 上有許多藝術實踐的痕跡,一些藝術家曾在 Tumblr 建立了豐富的社群和次文化,但它們也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因此,Rhizome 將多位藝術家製作的 Tumblr 加入 ArtBase,以保存這些藝術家在網路上的文化創作和社群。



瑪麗亞認為這些資訊的集體展示與典藏行為是應該被鼓勵的,這對文化保存有幫助。這個概念也推動了她啟動 JPG space。



展覽協議 & JPG space


「策展」的行為追溯到中世紀,負責挑選物件的「策展人」將稀奇的物件和珍貴文物陳列在珍奇屋(德語:Wunderkammer)內,珍奇屋亦可視為博物館的前身。


圖:Wormianum 博物館的插畫,描繪了考古與歷史學家 Ole Worm 的珍奇屋


藝術品策展可以理解為將藝術品呈現給觀眾的過程。傳統上,藝術品策展是由藝術館或策展人負責,他們負責挑選、展示和解釋藝術作品,並將其與特定的主題或概念聯繫起來。而在區塊鏈技術與 NFT 的世界中,瑪麗亞認為藝術品策展應被視為一種「社群共識」,由社群的參與者負責挑選和評估 NFT 作品,並將其納入到特定的清單或卡冊中,進一步將其與特定的主題或概念聯繫起來,這種方式可以為 NFT 作品帶來更多文化價值。而這正是 JPG 想要做的事情。


JPG 是瑪麗亞在 2021 年與幾個朋友啟動的計畫,JPG 是「Juried Protocol Galleries」的縮寫,是一個開放的藝廊生態系統,旨在透過「NFT 策展協議」將策展人、收藏家和創作者聚集在一起。JPG 是一個公共平台,每個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 NFT 展覽。JPG 鼓勵「策展」,任何人都可以測試他們的策展才能,包括收藏家和藝術家自己。策展人無需擁有 NFT 即可展示它:訪問是公開且無需許可的。這意味著鏈上的任何 NFT 都可以訪問並且可以被管理。


區塊鏈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散式資料庫,其中包含許多交易紀錄,每一個交易都會被打包成一個區塊,並被加到區塊鏈中。這些區塊是以一定的順序鏈結的,並且經過加密和驗證以保證安全性。然而,區塊鏈中的交易是按照時間戳記的順序進行排序的,而不是按照實際的內容或其他條件進行排序的。因此,在區塊鏈中無法像傳統數據庫那樣進行排序或搜尋,必須通過其他機制來實現排序和搜尋的需求。


因此 JPG 設計了「Canons」,它可以被視為由社群策畫的 NFT 列表和分類目錄。該列表永久保存於去中心化儲存網路 Arweave 中,成為可被索引的「文化樂高積木(culture legos)」。目前 JPG 上有四組 canons,使用者可以透過投票的方式將新的 NFT 藝術品添加到 Canon 清單中。同時,使用者也可以參與清單的升級和治理,確保清單的公正性和中立性。


瑪麗亞表示,在 JPG 我們相信每一位參與者應該互相確保資訊的正確性。每個人都可以提案,每個提案都必須說明為何這個 NFT 是重要的。參與者必須透過投票表達為什麼這個 NFT 應該加入 Canon 清單。值得一提的是,事實上在 Canon 清單中的作品價值都不高,社群真正關心的是它們的文化價值,因為它們都是文物。瑪麗亞邀請各位加入他們的社群,共同參與 JPG 平台的協作,進一步推動 Web3 的發展。


圖:Canon 治理 - 如何透過社群的機制將 NFT 納入 JPG Canons


1970 年,著名的電影人喬納斯·梅卡斯(Jonas Mekas)與幾個電影人為了推廣「電影即藝術」的理念,建立了「必看電影清單」(Essential Cinema Repertory collection),清單中的電影被視為值得保存和傳承的文化資產,事實上清單本身亦可視為一種策展行為。公元前 3 世紀的「亞歷山大圖書館」,曾經是世界最大的圖書館,是當時的世界知識中心。歷屆亞歷山大圖書館的管理員們,負責對所收藏書籍進行標記、分類、整理與研究,以提高文獻資料的利用效率。他們就是亞歷山大圖書館的策展人,而 JPG 也試圖在 Web3 的世界裡扮演這樣的策展人角色。


瑪麗亞表示,在後 COVID-19 時代,Web3 突然受到所有人的關注,但也被花俏的行銷噱頭所佔據了,JPG 所做的事情的確是在批判這個現象,同時也希望能重新拿回對 Web3 這個詞彙的詮釋權。



參考資料




活動資訊


15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